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言古诗 亲情 思乡 感恩 思念 深情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 临行前,母亲一针一线密密地缝,担心孩子迟迟不能归来。 谁说像小草般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如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母爱呢?

注释

游子:离家远行的人。 吟:一种诗体,多用于抒发情感。 慈母:慈爱的母亲。 手中线:母亲手中的针线。 游子身上衣:游子身上穿的衣服。 临行:即将远行。 密密缝:密密地缝制,形容母亲细致入微的关怀。 意恐迟迟归:担心孩子远行后迟迟不能归来。 寸草心:小草般微弱的孝心,比喻子女的感恩之情。 三春晖:春天温暖的阳光,比喻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赏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作,通过描绘母亲为游子缝制衣服的场景,表达了母爱的深沉和游子的感恩之情。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母爱的细腻与无私;“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与担忧。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运用比喻手法,将子女的孝心比作“寸草”,将母爱比作“三春晖”,深刻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子女难以回报的感慨。全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背景

《游子吟》创作于唐代,当时孟郊已年过半百,经历了多年漂泊和仕途不顺,深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这首诗是他在回忆母亲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时所作,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恩之情。唐代社会重视孝道,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母爱的普遍歌颂。

作者说明

作者: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风格:孟郊的诗歌以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写实抒情,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代表作:除《游子吟》外,还有《登科后》《秋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