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千里。因汉时匈奴称 “天” 为 “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 “边邑”。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
意境雄浑壮阔:诗的开头四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包含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将明月、云海、长风、玉门关等宏大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苍茫、悠远、壮阔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主题深刻多元:中间四句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通过列举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以及吐蕃窥视青海湾等历史事件,展现了自古以来边塞战争的频繁和残酷,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使诗的主题从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深入到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渴望。 情感真挚动人:后四句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将视角从战场转向戍边将士和他们的家人,生动地表现了戍客思乡的愁苦以及家中妻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战争给征人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
背景
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边境战争时有发生。李白此诗,一方面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另一方面也可能借此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作者说明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